在數(shù)學里,“拐點”一詞指改變曲線向上或向下方向的點。當前中國外交正出現(xiàn)重大“拐點”,在國際事務上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出擊。未來的歷史學家們或許會把這種轉變界定為21世紀上半葉的一種地緣政治趨勢。
許多外國人明里暗里地擔憂:中國強大起來后會有怎樣的動作?不少外國人士認為,所謂的“中國威脅”必定會出現(xiàn)。但這些人了解真正的中國嗎?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有一句經典的論述:中國需要“韜光養(yǎng)晦”。
現(xiàn)在,世界舞臺的“中國時代”是否已經到來?2014年末,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外交工作會議上做出最清晰的指示:中國要以更主動的姿態(tài)融入世界。這是中國八年來首次做出類似表態(tài)。
習近平詳細闡述了“對外工作的戰(zhàn)略目標和原則任務”。他強調,保障中國的國家核心利益,營造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加快壯大自身實力。他還指出,中國要在世界日益多極化的潮流中開展“大國外交”,在世界范圍內建立與他國的友好關系、發(fā)展伙伴關系,努力從他國獲得更多對“中國夢”的理解和支持。
中國想要成為全球領導者,僅靠經濟和軍事實力是不夠的,還需要道德層面的支撐。習近平指出,忠誠、友善、正義、美德與公平和利益同等重要。
習近平指出,中國要“積極參與并引領,發(fā)出中國自己的聲音,把更多的中國元素納入到國際規(guī)則中。”為推動國際秩序的歷史變革,習近平把中國的外交政策重塑為“積極參與”。無論是從氣候變化還是到維護國際社會的和平,他把中國從一個跟隨時代的奔跑者轉變?yōu)榫哂袆?chuàng)新力的引領者。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以強大的國力重新站在國際舞臺中,勢不可擋。
習近平為中國謀劃的藍圖究竟是怎樣的,世界都在觀察。很多人充滿期待,也有不少人對此擔憂,甚至還有人表示驚異。其實大可不必大驚小怪,他在自己的新書《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清晰解答了這一問題。
中國要成為國際強國,其理念和哲學必須得到國際層社會的尊重。這并不局限于經濟和軍事方面,還包括對中國自己選擇的“發(fā)展道路”的認可、政治體制的認可,尤其是執(zhí)政黨永久執(zhí)政地位的認可。
這是一個涉及更大層面的話題,但這種理解只能在一種共識中發(fā)展形成。中國的政治體制仍會繼續(xù)改革,將更加透明與自由。外國人士也會理解這種務實的作風能夠解決中國當前復雜的社會問題,而這是實行多黨制所不可能做到的。
在我對后冷戰(zhàn)時代的設想中,中國越來越多地承擔了維護世界和平和繁榮的責任,而這一責任當然也包括反對那些給自己國民制造麻煩的政權。在尋求道德的最佳平衡點上,中國或許會不計前嫌。
而美國應該摒棄冷戰(zhàn)思維,“遏制中國”即陳舊過時又適得其反。當然,不同的觀點在某些領域依舊存在,比如貿易平衡、人權問題、領土爭端,但是不同的政治體制卻不應該成為爭論的焦點。18、19世紀的政治經濟理論已不適用于21世紀,許多國家完善了自由市場經濟和政府管理制度,而這些調整從本質上無法推廣,也不是靜態(tài)的。
當今世界,真正的沖突并不在于政治體制的差異,而是先進、有實力、快速發(fā)展的國家和落后、被剝削、被壓迫的國家之間的不平衡。
中國積極融入世界的外交理念理應得到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