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fā)本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上漲的直接因素是美元指數的走弱。美聯(lián)儲主席耶倫上周表示,應當溫和調整金融監(jiān)管政策,但并未提及加息等貨幣政策。此后美元指數一路下行,目前已經跌至92下方,為近15個月新低。受美元指數下行影響,人民幣中間價走強。
不過,本周人民幣的走強并不只是短期因素作用下的曇花一現(xiàn),實際上,其近兩日走勢正是今年6月以來人民幣匯率“勢如破竹”漲勢的縮影。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升值了4.35%。這輪上漲背后有多個力量的推動,包括中國宏觀經濟基本面的支撐、美元指數的持續(xù)走弱,以及貨幣當局在引導市場預期方面所做出的嘗試。
在人民幣中間價形成機制中引入“逆周期因子”,被認為是貨幣當局為引導人民幣市場預期而采取的重要舉措,也是助推此輪較長周期的人民幣匯率上漲的重要力量。“逆周期因子”在今年5月底推出,彼時,國際市場美元指數持續(xù)走弱,但是國內匯市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持續(xù)在中間價弱側波動,可見,市場對人民幣匯率的預期并未隨著美元的走弱而同步走強,而“逆周期因子”的推出正是為了矯正這種非理性預期。事實證明,該舉措確實向市場釋放出了貨幣當局強烈的維穩(wěn)人民幣匯率的信號,市場預期也自那時候起逐步扭轉。在美元持續(xù)走弱的背景下,人民幣匯率走強順理成章。
實際上,2015年“811”匯改以來,國內外匯市場上持續(xù)形成的人民幣貶值預期一直未能徹底消散。就在今年上半年,大多數市場人士對這種預期是否能夠徹底被扭轉仍抱不確定態(tài)度。近一兩個月,人民幣匯率的走強、銀行結售匯數據以及外匯儲備數據的向好等從多個側面證實,市場主體對人民幣匯率的預期正在發(fā)生明顯的變化。2017年7月,銀行結售匯逆差155億美元,環(huán)比下降26%;7月,遠期結售匯簽約順差26億美元,連續(xù)第4個月保持順差;截至7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已連續(xù)6個月上升,達到30807億美元。
此輪人民幣匯率走強超出了很多業(yè)內人士的預期,而人民幣匯率的屢創(chuàng)新高給市場打了一劑強心針。不過,長期來看,這種超預期的走強能否持續(xù)尚存變數。此輪人民幣升值主要源于美元的走弱,而美元的走弱與特朗普政府政策的不確定性存在一定關系。有分析指出,若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所承諾的全面刺激的財政政策正式施行并發(fā)揮作用,美元會有溫和上漲的可能性,而這或對人民幣形成下行壓力。與此同時,隨著美聯(lián)儲縮表和加息的進程以及全球貨幣政策的正;M程,中外利差可能會收窄,這或對跨境資本流動和人民幣匯率產生影響。正如知名外匯問題專家韓會師所言,從年初以來持續(xù)逆差的結售匯格局看,貶值預期只是大幅度淡化,但升值預期并未主導市場。
多個因素仍可能成為左右后期市場走勢的“X”因素,因此,加強匯率預期管理仍是今年完善匯率形成機制的核心,對此不可掉以輕心。實際上,現(xiàn)階段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并非單純的“去貶值化”,而重在增加匯率的波動和彈性,只有讓市場看到人民幣匯率能夠參照“一籃子貨幣”有章法地上下波動,匯率政策可信度才會提高,非理性的預期自然也會被打掉。屆時,即使受到外部因素影響,一段時間內人民幣出現(xiàn)下跌波動,也不會演變成恐慌性預期。